【转载】《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24年4月号中
□ 合肥老年大学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合肥——沐浴在新时代阳光下的科创名城,秉承“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脉流传,弦歌不断,厚重的文化底蕴,蓬勃发展的现代经济,助推着全市第一所老年大学奋发崛起。1984年10月,经中共合肥市委批准,合肥老年大学正式成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合肥老年大学与合肥这座城市共成长、同进步。
40年来,学校从创建初期少量学员、简陋校舍,发展壮大为拥有百花、常青两个校区的综合性学校。4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政治建校、质量立校、创新活校、服务兴校、从严治校”的办学方针,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办学风格。40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全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安徽省省级示范老年大学”等多项荣誉,是全国首家接受中国老年大学标准化示范校评审验收的地级市老年大学。
学校始终将政治建校放在首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建立临时党组织。2018年,学校正式成立了临时党委,由主要领导和分管副校长分任书记和副书记。根据系和班级设置,在八个系设立临时党总支,在教学班设立临时党支部,选任党性强、作风硬、肯奉献的老党员作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校临时党委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定期举办临时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学习二十大精神报告会、党建专题讲座、主题教育等系列专题活动,组织引导老年学员开展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教育引导学员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一微一大”思政课程体系。“一微”指思政微课堂——“精彩十分”,充分利用好课前十分钟,定期播放思想政治教育短片,组织学员进行课前学习;“一大”指“常青大讲堂”,不定期组织大型思政课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探索“VR+党建”模式。学校立足现有党建共享基地,开展“VR+党建”沉浸式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在党建共享基地内,有党史学习、红色精神宣传、VR体验、入党宣誓等功能,并配有智能机器人讲解。利用VR技术的交互性、沉浸式体验,将红色文化资源与VR技术相融合。学员党员戴上VR眼镜后,可身临其境地体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瞻仰革命红船,学习党的一大到二十大会议精神等,沉浸式交互带来多感官体验,使大家深受震撼,大大提升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实效。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学校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教育水平。优化课程设置。为缓解“一座难求”,学校适度扩大班级招生规模或增设热门课程,最大限度满足老年学员的学习愿望。根据学员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开设《民法典》解读、护肤美容、茶艺、插花等一系列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学校定期举办校级精品课程评选活动,教师自主选择报名参与评选,综合各方意见,评选出校级精品课程,以典型带动全面。同时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让更多老年人受益。开发校本教材。目前,共出版《双轮空竹初级教材》《民俗30讲》《散曲基础知识》等11本校本教材。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贴近学员学习生活实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合肥市科创名城的优势,挖掘各类专业的教育资源;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利用现有高校和各级教育系统教学资源为老年教育服务;建立老年教育师资库,逐步实现全市教师资源共享。统筹运用集中培训、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经验推广、外出交流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深化理论研究。学校将理论研究作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老年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汇编《合肥老年教育文选》,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关于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经验交流文章等,为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合肥老年大学校领导班子与全体员工合影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学校不断探索创新活校的新路径。强化通识教育。利用现代融媒体技术,建设通识教育资源共享库。在微信公众号开辟通识类教育课程栏目,将时事政治、法律知识、金融理财、反诈防骗等内容纳入通识教育范围,丰富通识教育内容,提升老年学员的综合素养。推行分层教学。科学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和研修四个教学层级,细化教学目标,实现供给端升级。除了按正常授课进度升班的班级外,还开设了一批面试入学班级,学员经授课教师考核合格后参加专业学习,实现需求端升级。推进远程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远程教育,通过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录制教学视频、开展直播课程等方式,为学员提供更为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开发游学课程。依托合肥市特色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游学路线,细分课程模块,开展多层次教学,教育引导学员在实地参观和交流学习中深化认识、拓宽视野。通过实地考察、互动研讨、自主探索等多种形式,使学员能够深入了解属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互动交流中传承文化基因,创作更多文化精品。构建舆论新格局。不断拓宽宣传渠道,打造正能量舆论阵地。征集师生优秀文学作品,每两年出版一期《桑榆》文学集,累计刊发17集。联合合肥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其他融媒体推出老有所学宣传短视频。开辟《合肥日报》《合肥晚报》系列报道专栏,在《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合肥老年教育》季刊、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渠道宣传学校先进典型、特色办学,大力树立老年人正面积极形象,全力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活跃文化生活。长期坚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音乐节、书画摄影展、太极拳(剑)比赛等活动,为学员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展活动,精选学员的优秀作品和课程成果加以展览展示;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有关展演和社会文化活动,组织引导学员深入村居、社区、街道、养老院,开展送文艺、送温暖、送春联等公益性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作用。
服务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兴校。改善办学条件。2018年,合肥老年大学常青校区开工兴建,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为市委、市政府重点民生公益性项目;2021年3月,常青新校区(一期)正式启用;2023年10月,常青新校区(二期)各项建设工作基本完成,新增游泳馆、气排球馆等运动场所,校区总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常青校区建设之初,学校就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基础建设,注重“智慧·智能·安全”的特色,共建有智能管理、多媒体报告厅、门禁一卡通管理等21个智能化管理子系统。2018年9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了老年大学教学管理软件,年底全面推行“网上报名”。2021年秋季,市财政局积极协助老年大学开通公共支付渠道,畅通网上支付渠道,学员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完成网上报名缴费操作,打通了资金支付的“最后一公里”。创建平安校园。学校与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园内部开设校园医务室,由该院派驻医生坐班接诊,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同时,为在读学员购买校园公共区域责任险,建立了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学校还积极与辖区派出所联系,邀请片区民警对老年学员进行防诈骗以及各项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增强学员的安全意识、法治意识。拓展阅读空间。精心设计打造图书阅览室,为老年学员营造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积极对接市图书馆,增挂合肥市图书馆分馆,市图书馆共提供5000册图书,根据实际需求定期更换,实现专网链接,开通共享资料查询、图书借阅、电子书籍阅览等功能。
从严治校是确保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全规章制度。学校从新时代老年教育办学实际出发,不断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2019年、2022年两次修订编印《合肥老年大学规章制度汇编》,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职责和要求,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形成用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机制。规范教师队伍管理。依据市老教委出台的《老年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教师储备、聘用、考核、激励和退出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套系统的管理机制。通过严格选拔、定期培训、考核评估等方式,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学校还建立完善奖惩机制,逐年提高教师课酬;重大节日对教师进行慰问,强化人文关怀;定期进行评先表彰,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重视教学督导评估。学校坚持定期修订《教学大纲》,每学期编印《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工作监督评估办法》和《规范化课堂教学标准》,持续规范教学管理。同时,进行日常教学巡查,坚持开展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推门听课、学员满意度测评、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四十砥砺春华秋实,岁月如歌谱写华章。回望40年的发展历程,一代代老年教育工作者们始终积极向上、接续奋斗,不断推动着合肥老年大学的发展。如今,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合肥老年大学将以建校40周年为新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新时代老年教育发展实际,打造老年教育合肥品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谱写合肥老年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