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讲授 更易学深学透

  时间:2023/2/15 17:21:14 

凌明明

在中华诗词蓬勃发展的今天,老年诗词爱好者越来越多,诗词课已经成为老年大学的-个常设专业。作为一名老年大学的诗词课程教师,笔者就如何提升老年大学诗词课堂教学质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课程设计,将诗词欣赏与格律学习融为一体

现有诗词课堂的教学形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诗词欣赏。类似普通中小学的诗词课这种课堂的主要目的是用诗词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诗词欣赏中享受快乐;另一种是诗词创作培训,为写作新手讲授格律,解决诗词入门问题。两种课堂各有侧重。单纯的诗词欣赏,任课教师大多不讲诗词格律,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员创作诗词。单纯的诗词创作培训,大多是临时的,一般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与师资,缺乏系统性。老年大学具有较好的教育资源,诗词课堂可以兼采所长,既讲诗词欣赏,又讲诗词格律。通过课程设计,把诗词欣赏与格律学习融为一体。

按照惯例,开学第一课,我首先会用一首例诗来讲解诗词格律。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老年学员都非常熟悉,诗句恰好是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为了便于讲解,我先把“作品与格律应对”标记于下:“白日依山尽(仄起仄收),黄河入海流(平起平收)。欲穷千里目(平起仄收),更上一层楼(仄起平收)。”再把这个“应对标记”作为学习模板,就显得非常直观。然后运用模板,通过比对,解读四种基本句式的规则与内涵。进一步就此阐析,讲解何为“平仄四声”,并将平仄的排列方式“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规律讲清讲透,让新学员对格律有个基本的认知。接下来的课程就是诗词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诗词格律。因为格律知识枯燥单调,老年学员记忆力减弱,因此一堂课我只讲一个知识点,并做到简明扼要、容易理解、重点突出、便于记忆。然后以此类推,比如“拗救”“对仗”“律句的特式”“入声字”的辨识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解读。日积月累,学员就耳熟能详了,在欣赏诗词意境的同时学会了辨析诗词格律,为写作诗词奠定了基础。

二、作品选讲,将古典音韵与时代气息融为一体

诗词课堂教学必须遵从古为今用的原则,使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突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在进行作品解读时,尽可能把古典韵味与时代气息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能。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中有一句叫作“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个“归无计”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说还乡之计无从谈起,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另一种是说回家的事就不要去计议了,这个“计”是打算的意思,两者的区别在于,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作为今天的读者,如何融入古代诗词的氛围,去判定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了拉近两者的距离,我认为最好运用大家熟悉的典型情境来进行比较。比如,把当代军旅歌曲《说句心里话》中“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的壮烈情怀,与范仲淹为国成边、长夜不寐的忧患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带领老年学员准确理解诗词含义。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综合优势,以引起老年学员共鸣,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三、目标引领,将理论积淀与创作实践融为一体

通过不断的课程学习,学员能够系统地了解、品味古典诗词的思想意境和艺术内涵,这是诗词课堂的基本目标。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把诗词欣赏与诗词创作结合起来,指导学员创作出符合格律要求的诗词作品,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明传承、时代进步、社会和谐传播正能量,则意义更加重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布置一些作业,鼓励学员边学边写。同时,随机点评学员作品,重点是新学员的习作。把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潜能。这种诗词作品点评,既可以浅解,也可以深求,教师可以有的放矢,深入浅出,遇到合适的题材,也可以通过修改师生创作的诗词作品进行现场教学,做一些深入的探讨,使新老学员都能够从中受益。按照惯例,老年大学诗词课堂每个学期都会招收一些插班新学员,为了让这些新学员能够更快地跟上教学进程,可以在大班内开设“小班”,在老学员中选择能者为师,给新学员补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班级微信群里创建“诗词微刊”,专门刊登学员新作,并相互评点,提出修改意见。为了彰显、巩固教学成果,诗词班每个学期出版一期“诗词板报”,选登学员的优秀作品,并把其中的精品推荐到相关的诗词刊物上。衡阳市老干部大学古代诗文班创办二十多年来,大多数学员由诗词爱好者提升为诗词创作者,并分别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诗词作品。有几位有志于诗词事业又学有所成的学员,已经成为诗词社团的“领头雁”。

正所谓“日有所积,月有所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就能让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在老年大学的课堂内外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市老干部大学古代诗文班教师)